福寿聚焦

/ FOCUS 了解更多

论坛回声 | 王一方:以死亡美育的唤起,完成一次从凄凉到壮丽的转身

2022-04-18

2022第四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圆满落下帷幕,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主办,福寿园国际集团、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文化专委会协办,民政部社会事务工作专家委员会、上海福寿园公益发展基金会支持。


短短一天的论坛,我们聆听了11位嘉宾的精彩发言,本周起,人文号将逐步上线精选嘉宾观点,以飨读者。

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王一方教授主题演讲

北大老校长蔡元培有一个特别的思考,他说中国人在本体宗教这块,其实是不如西方人,那怎么办?在五四时期提出用美育替代宗教。所以他认为中国人的生命意识跟死亡审视有一个所谓的溢出效应,这个溢出效应就是在当年科学之争曾经讨论过的(张君劢和丁文江的论战)。当时他认为这个事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,也不是一个纯粹的人文问题,它必然进入一个信仰的领地。



      国内知名医学人文学者,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

王一方教授主题演讲


当时我们国人宗教皈依的依存度不高,但是审美具有普适性,所以我们今天就想用这么一个观点,来重新定义我们对死亡的看法,就是美可以表现生命,关照生命,提升生命,等一下我们还有两位诗人,就是我们诗化生命,幻化生命,来对冲恐惧,来抚慰忧伤。这块陈平总也做了很多实解,就是把病房里的美的氛围都是把这个联系在一起,所以美和死的关系,我们并不是为了赞美死亡,其实我们是赋予它一个新的意境,意味。


因为这里面死亡美学是一个理论话题,但是我们今天谈另一个话题,“死亡美育”。死亡美育和死亡美学在理解层面还是有些必须的差别,这是克里姆特非常有名的一幅画,奥地利的画家,他这里讲死和生,从年轻到死生之间的对立。它不是一个纯粹的对立关系,是递进关系,或者是递归关系。

刚才韩启德院长用一个非常准确的词,叫“延缓”。就是我们不能对抗(死亡),但是我们可以延缓。死亡美学首先是价值美学,它是具有独特价值的,探讨死亡的崇高美,死亡是有崇高一面的。


所以我们在死亡的崇高面前,每个人都表现出一种神圣感、敬畏感、悲悯感、垂怜感。所以中国文化在给它一个新的定义叫做禅意和诗意。禅意和诗意在更高境界当中叫慧根,另外还有古典美学,这块我们在今天专门探讨中日美学观点的赵刚老师在这里,他其实在这块也做了很多研究,跟他以前讨论叫“比较美学”。比如中国跟日本丧葬美学比较,中国跟拉美的丧葬美学比较。



拉美的丧葬美学魔幻现实主义,比如《寻梦环游记》,每个民族对待这件事都有自己独特的东西,比如跟日本学者交流过,我们叫“生死学”,日本叫“死生学”,为什么这么叫?因为今天中国人崇尚的是寒梅斗艳,冬天的一支寒梅斗艳是跟环境抗争的,但是日本是落英的绚烂,所以在日本上有很多做法,比如有洗尸,化妆,像看瑞典诗的感觉。还有二次葬,洗骨葬、遗骨,包括神社,都是有独特的一些理解,包括日式葬礼,十分追求这种神圣感和肃穆感。包括花葬,我们现在也在搞花葬,就是追求那种纯美无声的意境。所以从实务层面。


今天的清明论坛其实不仅探讨理论问题,还要探讨实务问题。


其实安宁疗护,等一下陈平总要探讨的,那是死亡的尊严美,这种尊严美怎么来体现,怎么来对冲世俗的功利,包括像韩院长讲的老迈衰朽,另外就是丧葬料理,探讨丧葬的境遇美,我们叫环境美学。




上海福寿园小景


这块国内发展非常快,无论是福寿园,包括泰康的九宫山,包括大西湖,都在探讨环境美学。包括下午的王总探讨墓园的美学,还有礼仪美学,希望礼仪的过程是美,另外还有纪念美学。在会前我跟黄怒波先生探讨,纪念美学非常非常深奥。1.0可能是现场的,2.0可能是仪式的,3.0可能将来是区块链的数字层面的,用这种方式来对抗遗忘,刚才我们讲记不过三代,怎么样延续,对抗遗忘,用美的方式崇告丧亲的体验,这就是我们讲的,今天我们的话题是非常深的。


另外自然哀伤,如何通过个体社群的审美经验唤起得到稀释和对冲,完成一次我们讲的,从凄凉到壮丽的转身。库伯勒·罗斯在他的《死亡与濒死》那本书里面讲的,死亡是有五步的,这五步从否认、愤怒、讨价还价、沮丧到接纳,这里面过程充满了阴郁的情愫,但如何逆袭,我们讲的逆反来只有美育,美育可以做到逆反的过程,就是植入美学的过程。